《禪的世界》- 附錄 : 聖嚴法師談「禪的知與行」(二) 禪定與禪宗

0
點擊 1507
發表於 2019-01-03 12:41:22

《禪的世界》- 附錄 : 聖嚴法師談「禪的知與行」(二) 禪定與禪宗

轉貼自:聖嚴法師–法鼓全集

http://ddc.shengyen.org/pc.htm

附錄

聖嚴法師談「禪的知與行」

二、禪定與禪宗

隨後聖嚴法師解釋「禪定」和「禪宗」。他說,禪定是一般印度的各宗教師修行所通用的,禪宗指的是中國文化的產物。

佛教是自印度傳入中國,禪宗則是在中國產生的一個宗派,在印度許多宗教、許多哲學,都不能離開禪定修行,許多宗教師也都有禪定的修行與體驗。禪定在印度,它的目的是通過打坐的方法達到身心統一,然後達到環境和自己內在身心的統一,再與宇宙統一,也就是個人與全體統一。平常自己和其他的人是對立的,因此人與人之間會產生摩擦;人和自然環境是對立的,有時也會產生排斥而感到不舒服。我們在宇宙中,似是獨立的,所以未感到宇宙的空間和時間原是和我們連在一起,因此生存的時候不知何處生及何處死,活在世間覺得很渺茫。從禪定的修行經驗中,便可知道:人不是單獨存在,而是與無限的時間與空間結合在一起的。

在西方的天主教來說,人升天國之後,永遠和神在一起,那是天人合一的大一統的全體大我,可是禪宗的立場還要超過這個層次:既沒有個人的自我,也沒有全體的自我,而是要把執著的自我解開、拋棄,禪宗稱它為開悟。

禪首先是肯定自我,然後再超越自我。肯定自我就是要盡自己的責任,超越自我則不只是當盡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還要不要求回報。

聖嚴法師接著又說明中國禪宗和印度禪定修行的不同點。他指出,印度禪定首先要有打坐的姿勢,然後把自己的意念集中到方法上,有的持咒,有的觀想,使自己的意念集中不散亂,和宇宙統一,如能達到自己和宇宙合而為一,是一種極大的享受。可是,正在用這種方法修行體驗進入禪定(三摩地)時,固然是極大的享受,但是出了三摩地時,「我」的累贅還是存在。

中國的禪宗,則主張平常的生活就是修行,不一定要打坐才是修行,而是做什麼事都是禪修的過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四大威儀,就是修行。曾有一位禪宗祖師的弟子問道:「什麼是第一代祖師從印度傳過來的禪法?」祖師說:「吃、喝、拉、撒、睡就是。」弟子說:「所有的人都會吃、喝、拉、撒、睡,那所有的人都會禪法?」祖師說:「不是,因為那些人吃飯時不是吃飯,睡覺時不是睡覺。」聖嚴法師解釋道:吃飯時頭腦在做什麼?有些人吃飯時打妄想,睡覺時在做夢。

聖嚴法師又以自己作譬喻:「今早吃早餐時,主人上了好多道菜,有些菜是熟悉的,其中有一種菜我不知道叫什麼名字。不知道名字的菜是不是可以吃?吃的菜是不是一定要知道名字?若站在禪法的立場來說,有沒有名字沒關係,只要有得吃就好,吃了以後不要去想這菜味道像什麼,不要去比較。當頭腦在思考、想像這個味道像什麼時,心和嘴已在做兩樣工作,經過我們的頭腦思考、比較、想像過後,已不是在吃東西。故禪師要說,一般人吃東西時不是在吃東西。」

在敘述禪宗演變的過程中,聖嚴法師強調,禪宗成立以前,中國的禪就是印度佛教所修行的禪。所以在中國佛教,禪的方法跟印度佛教一樣。佛教的禪要離開自我,不管是主觀或客觀的自我,都要離開。如果能把身體忘掉,進一步把自我擺下,就會有無我的智慧出現。

中國的禪修者,都希望有很深的智慧,有智慧,便能得自在,有智慧就能真快樂。

禪門是智慧之門。中國的禪宗,不一定要人入定,但是要人得智慧,有的人慢慢地得到智慧,有的人很快得到智慧,故禪宗分「漸悟」和「頓悟」,有些人可用「頓」,有些人要用「漸」,就像有人生下來就在有錢人家,可是有人生下來就是乞丐,因此有些人只要給他一點暗示即能得到智慧,有些人則不然。

聖嚴法師在美國的禪中心,有一位美國青年說:「我要頓不要漸,因為我沒有時間。」法師問他要什麼?他說:「要智慧,要開悟。」法師說:「頓和漸不在我,在你自己,我已告訴了你,你能不能接受,那是你的造化。」青年希望試一試,聖嚴法師即說好,對他搖搖手,青年問道:「不行嗎?」法師說:「已經給你了,你為什麼沒有拿下來?」如果自己本身能接受「頓」,時候成熟時,老師給你一個暗示、一個手勢,都會開悟;若你時機沒有成熟,就算釋迦牟尼佛來向你解釋老半天,也是沒有用。

接著聖嚴法師又說了一個故事:有三個人在一起聊天,其中兩人是小偷,昨夜曾去偷了人家的東西。其中甲小偷用手指比了一個圓圈,乙小偷就知道是說的金戒子,所以點頭領意,第三個人卻不知道那兩個人在打著什麼啞謎。所以悟必須要互相熟悉,比一下手勢即知道,就是開悟,否則用再多的語言解釋也還是不知道。

最近修改時間 : 2024-04-18 22:4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