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研究》三十、從因果的觀點來研討忍辱

1
點擊 2156
發表於 2017-05-15 13:38:48

《金剛經的研究》三十、從因果的觀點來研討忍辱

轉貼自:http://ebooks.dila.edu.tw/books/n/ToWisdom_SJZ01

三十、從因果的觀點來研討忍辱

凡是接觸過佛法的人,恐怕沒有人不知道「因果」這個名詞,而且也都知道:善因會生善果,惡因會結惡果。但是因如何生果?要多久方結果?因是不是一定會結果?一樣的因是不是會生出不同的果?這許多自然界的複雜現象,要完全瞭解清楚,也不是挺容易的。

今天我想趁這個機會和各位先將因果搞清楚,因果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有了這個基礎之後再來研究忍辱。

各位大概都已經知道,有一尊一人多高的千年古觀音像,最近降臨在莊嚴寺。這尊古觀音像,不知是在那一年,從他的故鄉中國大陸,被人搬運到海外來?而且已經經過很多兵災磨難,因為當他被一位丹麥人運到紐約美籍雕刻家保羅.魯汀先生(PaulRudin)家時,已經支離破碎。這個丹麥人留下了他的進出口公司的電話地址,要請魯汀先生估價修理。據魯汀先生講,他接下來之後,才知道這是一件和西方藝術品完全不同的東方古代雕刻人像。他那時才二十九歲,知道自己經驗不夠,也缺乏參考資料,所以想請丹麥人將這堆東西取回去,可是幾次根據他留下的電話及地址,都無法找到這位丹麥人,也從此不見他再來。這位年輕的藝術家只好將這尊觀音像支離破碎的身體及手足擱置在他家的小閣樓上,這樣一等,竟等了六十三年。

六十三年過去了,一直到一九九一年十一月,魯汀先生知道附近有一所東方人的莊嚴寺正在塑建一尊大佛像,他以九十二歲的高齡,扶著手杖,和八十七歲的夫人同來參觀。這是他初次來莊嚴寺,看了陳長庚教授塑成的大佛頭部,嘆為觀止。回去後,即將那尊古觀音像的照片寄來,並表示願意出讓,我們去函同意。可是他病了,次年即一九九二年一月逝世,遺言夫人將此尊古觀音像捐贈莊嚴寺。他說:我將這件東方的古代藝術品,保管了六十多年,自己雖不能將它修復,但現在已經找到了能修復它的人及應該是這尊觀音像安身的場所,我心中很高興,我任務已了,可以走了。

各位,現在我請問大家一個問題:以觀世音菩薩的廣大神通力,為什麼這尊觀音像要在閣樓等上六十三年,才被修復,繼續受人供養,來度我們這些眾生呢?

「因為六十三年之後,緣才具足成熟。」(聽眾答)

您們說得很對。現在我們引進了一個新名詞,叫做「緣」。而且我們看到:「因」要有「緣」方能成熟結「果」。

在這尊古觀音像的例子中,什麼是「因」呢?

丹麥人將一堆支離破碎的人像送到魯汀先生家中是「因」。

什麼是「果」呢?陳長庚教授將這尊晚唐時代的古觀音像修復,供在莊嚴寺是「果」。

什麼是「緣」呢?

如果缺了它就不能結出如是「果」的是「緣」。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那些是這尊古觀音像例子中重要的「緣」?

很明顯的,如果魯汀先生沒有活到九十三歲才去世,這個「因」就不可能結出現在的「果」。仔細想一想,從他來莊嚴寺到去世,只有三個月不到的時間,可以說是千鈞一髮!

如果魯汀先生不到莊嚴寺看大佛像的塑造,或者來得太早,大佛頭部尚未塑成,或者看了不滿意陳教授的手藝,他就不會起「付託有人」的念頭,這個「因」也就不可能結出現在的「果」。

如果在閣樓中雖已等了六十三年,但是沒有中國人來興建莊嚴寺,或者雖然有寺但是沒有建大佛,也沒有像陳教授這樣第一流的雕刻藝術師,那麼即使魯汀先生看中這個場所,我們恐怕也不敢接受這堆破碎的古像,這個「因」也就不可能結出現在的「果」。

如果陳教授不從中國大陸到美國來探親,或者沒有六四事件,他照原定計畫在一九九〇年就回去了,這個「因」也就不可能結出現在的「果」。雖然也許有另一位藝術家替代了陳教授的角色,不過他所修復出來的觀音像,不可能是現在各位所看到的「果」。

這樣一分析,各位可以看到這些「緣」都是何等的微妙,一點都差不得,更何況這裡面還有很多同修捐款的「緣」,很多同修提供參考資料的「緣」,找到眼珠的「緣」,找到手臂木料的「緣」。如是如是,眾「緣」聚合,這個「因」等了六十三年,才結出現在這個燦爛莊嚴慈悲的「果」!各位,您們應該相信自己的福報,您們是何等的幸運,對不對?

從這尊古觀音像的例子中,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

(一)「因」要有足夠的「緣」,才能成熟結「果」,並沒有一定多久的時間。

(二)「因」可以因不同的「緣」,結出不同的「果」。

各位,這兩個結論十分重要,因為依此結論,才有可能使過去世的惡因遲遲不成熟,而使善因先行成熟;也才可以使過去世的惡因原本可能結的「果」予以改變;或者將過去世的善因結出更美滿的「果」。您說這不可能吧!我說這是可能的。

讓我引用佛在《金剛經》中所說的一段話:「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現在我將這段經文的意義,以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的三世情況來分析一下,各位請看,此人他在

(一)過去世:甲──有極重的惡因,造了應墮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的惡因。乙──一定也有善因,否則他不可能今世還在人道,而且得聞受持讀誦《金剛經》。

(二)現在世:甲──他受持讀誦《金剛經》。受持讀誦可不是隨便唸唸。受持是不但要明白瞭解經義,而且要堅信不疑。所以,這位善男子或善女人,他一定已是持戒修福的人,否則在現在這個時代,不可能對《金剛經》的經義生起信心,且能精進,時時讀誦。乙──為人輕賤。這可以分狹義和廣義兩方面來講,狹義的講,即是被人侮辱、誹謗、惡意批評、謠言破壞名譽等;廣義的說,凡受到一切困擾、不如意、痛苦、破財、拂逆的事都可包括在內。總之,此人在現在世是忍受了被人侮辱或拂逆的遭遇,並沒有反擊對方,所以為人輕賤已是事實,因此佛說「為人輕賤」。

(三)未來世:甲──先世的極重惡因已經消減。乙──當得成無上正等正覺的果,即能成佛。

現在讓我將以上的分析再總結一下,歸納成下面幾點:

(一)這個人過去造有極重惡因,但也有得聞《金剛經》的善因。這些因都在等待足夠的緣,方能成熟結果。

(二)今世他持戒修福因而受持讀誦《金剛經》,努力培植善因的緣,不做助長惡因的緣,因此善因迅速成熟,而應墮惡道的惡因,則因為緣不具足,不能結出墮三惡道的果。

(三)可是他還是有些助長惡因的緣,所以這應墮惡道的因已顯露出一點將要成熟的現象,所以被人輕賤,幸而他已能持戒修福,受持讀誦《金剛經》。所以,經中說:「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以今世人輕賤故」是說他雖受人侮辱、訕謗,或雖然有破財、生病等困擾,他能安心忍受,不起怨恨心,不起瞋怒心,不起報復心,換句話說,他能不生起可以助長惡因的緣,因此他的過去世的極重惡因,沒法滋長成熟。

(四)而且他因受持讀誦《金剛經》,深信實相,所謂「心若空時罪亦亡」,我相已淡,那過去世的極重惡因,結成一點「為人輕賤」的小果,也就此消減。不但如此,而且奠定了未來成佛的基礎。

講到這裡,各位同修大概已經明白我為什麼講前面這麼一大段。

因為佛所舉的這個「為人輕賤」的例子,正是我們所要研究的「忍辱」裡的「辱」。這位善男子或善女人,能不起怨恨心、瞋怒心、報復心即是「忍」。所以,「忍」即是避免助長惡因的緣。

各位,佛所說的這個例子,不但加強了我們前面的兩個結論:(一)「因」要有足夠的「緣」,方能成熟而結「果」,(二)「因」可以因不同的「緣」,結出不同的「果」;而且強調了「緣」的重要性。因為「受持讀誦金剛經」是滋長一切善因的緣,「不起瞋恨報復之心」是避免助長一切惡因的緣,於是善因迅速成熟,智慧日益增長,而惡因則遲遲無法成熟,終於結個小果,就此消減。

瞭解了上述因、緣、果的相互關係後,進一步來研究什麼是佛法中的忍辱?

為解釋方便起見,我將忍辱分為四種層次:

第一層次,為了容易記得起見,我將第一層次叫做強迫忍辱。

強迫忍辱的意義是實在忍無可忍,但又不得不忍,否則死路一條。中國在不幸的文革時代,這類例子舉不勝舉,不知有多少人遭遇到所謂亂戴高帽子的罪名,種種想入非非的侮辱,種種無所不用其極的虐待,被害的人一反抗,不是被殺,即得自殺。這種忍辱只是表面的強迫忍受,其內心往往是十分的怨恨瞋怒,不敢發作而已!各位,悲慘的是,這種強迫忍辱會造成極大的助長惡因的緣。只因為害他的這些搞文革的人,也種了極惡的惡因,於是造成怨怨相報,無有了期。

從因果的觀點來看,強迫忍辱是最危險也是最悲哀的境遇。

第二層次,我名之曰勉強忍辱,我們一般人通常都在這個層次中。所謂勉強忍辱,是說在普通情況下,並不忍辱。若有受人侮辱的情形,即使是極小的事,也會引起反感,破口相罵,甚至動手洩恨。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方才忍受。譬如在上司面前,不得不低聲下氣;或者要想做成這筆生意,總得忍一口氣;或者在不好意思的場合下,就噤著嘴不響,而心裡還在嘰哩咕嚕,這些都是勉強忍辱。勉強忍辱還是會造成助長惡因的緣!可嘆的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連勉強忍辱都不多,往往是任性發脾氣,可以為一件芝麻小事拍桌破口,造成滋長惡因的重要助緣!

第三層次,我叫它明理忍辱。這是明白了因、緣、果的關係道理而後知道要忍辱,是明白了不忍會造成助長惡因的緣的道理而忍辱,是明白了忍辱表面上看是吃虧而實際上是對自己大有好處的道理而忍辱,這樣的忍辱不但不會造成助長惡因的緣,而且往往能做到將侮辱您的人作善知識看,作恩人看,由此更建立了滋長善因的緣。所以,佛經說忍有無量功德。各位,明理忍辱挺要緊的一點是,並非僅在外表上忍,還要在內心中明理。這種從內心自發的忍受,可以不讓懷恨瞋怒的心生起。從明理忍辱再進一層,即到我想介紹給各位同修的最高目標,第四層次。

第四層次,本無可名,姑名之曰無相忍辱。佛在《金剛經》中說,他前生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時,沒有瞋恨,因為他已沒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所以名為無相忍辱。各位,什麼是無相忍辱呢?要忍辱而自己沒有在忍辱的觀念,要忍而不自覺為忍,要心中根本沒有在被辱也沒有我在忍辱的觀念,這叫無相忍辱。沒有四相,本性如如,自然談不到造助長惡因的緣,這是我們學佛人應該建立的理想。這也叫忍辱波羅蜜多。

各位,我們誰也沒法知道,從無始以來,所造的無數惡業、無數善業,究竟有多少留藏在我們的八識田中?這些善惡種子都在等待有足夠的緣使之成熟。如果我們希望善因能先成熟,惡因能遲遲或最好永不成熟,今世我們最應該努力的事,是做能滋長善因的緣,不要造助長惡因的緣。若希望善因能快快成熟、多多成熟,就得隨時隨地抓住機會,盡量做各種可以滋潤善因的緣,避免做可以助長惡因的緣。

忍辱只不過是許多機會中的一種。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都是造緣,處置得當則成善緣,處置不當便成惡緣,是善是惡,往往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那麼什麼是滋長善因的緣呢?什麼是助長惡因的緣呢?這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說得周全的,要各位在日常生活中時時體驗。概括的講,佛經常提到的貪、瞋、癡、慢、疑,都是助長惡因的緣;戒、定、慧、六度、十善道則是滋潤善因的緣。願和各位同修常常互相警惕勉勵,共同走上消除惡因、成熟善因的正路。謝謝各位!

最近修改時間 : 2024-04-27 08: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