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宇宙觀及人生觀》佛教之人生觀

1
點擊 1635
發表於 2016-03-23 17:07:50

《佛教的宇宙觀及人生觀》佛教之人生觀

(華藏上師演講文)

上述宇宙大概,再言佛教之人生觀,人生之意義如何?人生之態度如何?人生之歸宿又如何?此為有志青年所應深思而猛省也。此而不明,則其忘身殉物殉情,捨本就末,以身口意,造種種業;其甚者,暴戾為惡,無所忌憚,此皆無正確之人生觀念,有以致之也。

人生在世,猶如蝶夢花開;大限到來,恰似風霜曉露;而百歲光陰,宛如南柯一夢。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皆因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迴。」 世人以榮華富貴為樂,以貧窮下賤為苦。然一切樂事,本吾心所具足,心先明者,欲現何境,無不成立,諸天享用,不假他力人工,即此妙理流行之一端也;心有障礙,則所欲之境,未能應念而現,以有所牽掣故。世人享用之仰給地方,與乎假助人工,皆自心排除障礙之重重暈影耳。富者牽掣力尚弱,故覺易於溫飽焉;貧者終日胼手胝足,而不免於饑寒,則排除障礙之力,不勝其牽掣也。所以結此障礙者何?因惡業種子,伏留藏識不去也;惡種一去,苦境自亡,樂事可得而現矣。

世人每以貧窮夭病為苦,不惜千方百計,欲求改換環境,雖講求經濟,研究衛生,不過避苦求樂之助,非是富饒壽康之根本。欲求富饒,必先芟除貧窮之惡種,貧窮之惡種在貪利;欲求壽康,必先芟除夭病之惡種,夭病之惡種在殺生。嗟乎眾生,皆本具如來之智慧,祇因昏迷倒惑,莫能自悟,逐幻現之根塵,積有漏之業障,於空華幻影之聲色貨利,起愛憎執著之心。既起貪瞋痴之心,便作殺盜淫之業,自茲久經長劫,互相報復,從苦入苦,無所底止。縱或戒善禪定自修,得生人天善道,而惑業未斷,福盡猶復墮落,輪迴通道,了無已時。生則不知自身從何而來,死則不知自身歸於何趣。故於是處,將臨命終時所感境界略說,希望大眾,知所警惕。

凡人臨命終時,地、水、火、風四大分離,地大分離之時,體重如山,變為全身硬化抽搐;水大分離,通身發汗;火大分離,則面發紅熱;風大分離,則斷氣命終矣。斯時死者必見六種境之一:一、覺自己中陰身旋轉數次,來生復生人道。 二、覺中陰身上升者,為天道。 三、中陰身上升而有鬥爭雜念為修羅境界。四、覺中陰身打跟斗向下者,入地獄。五、覺中陰身喉小腹大者,為餓鬼境界。六、覺中陰身有兩翅下飛者,為畜生境界。 此境界為死者命終時自知。倘遇有善知識為其助念,任念一佛或一菩薩名號將可化惡劣環境為善境,甚至將亡者超昇往生極樂。

若欲免六道輪迴之苦,唯有學佛修行,對於佛教人生觀之正確觀念,更非徹底明瞭不可。一、衝破名、利、色慾三關:名、利、色乃人生一切煩惱生起之塵境,此種幻妄塵境,如不打破,將是行者修道之唯一障礙。故發心行者,應時時以智慧眼,常以四空觀,反觀觀照自性,觀照五蘊皆空,所謂「觀色是空」、「觀受是苦」、「觀身不淨」、「觀法無我」,以及生老病死等八苦。當知色心二法是苦、空、無常、無我,就應該發菩提心,衝破人生所難放下與不易通過之名、利、色三大關頭。 二、袪除生死病三根:貪瞋癡:諸法緣生緣滅,聚合離散,空無自性,縱能隨緣現相,無非虛妄。如<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又云:『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既了解一切法乃空無自性,情世間與器世間之一切,無非空花水月,有何可執?既無可取,自不應起幻想貪著。無貪則無瞋,貪瞋既無,則癡暗可破,無明既除,則生死毒根自斷。 三、儲積福、慧二資糧:行者發菩提心,為度一切眾生成佛,或為成佛而後度一切眾生,應勤修六度萬行,儲積福、慧二資糧,乃能如願成就。 四、精進修持:行者志切「上求下化」,在修行過程中,應本「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之大無畏精神,任何困難與逆境,絕不變節,任何魔難,絕不退轉,直趨無上菩提大道,勇猛精進。

最近修改時間 : 2024-05-01 00: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