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研究》十一、為什麼佛列了那麼多眾生的類別

0
點擊 1279
發表於 2017-05-15 12:58:19

《金剛經的研究》十一、為什麼佛列了那麼多眾生的類別

轉貼自:http://ebooks.dila.edu.tw/books/n/ToWisdom_SJZ01

十一、為什麼佛列了那麼多眾生的類別

接著我想和各位研究「眾生」這個名詞。為什麼佛陀在說了「一切眾生之類」之後,還詳細列出許多眾生的類別?「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有的版本最後一句分成「若非有想,若非無想」兩句。

佛陀如果只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不是已經夠明白了嗎?為什麼還要列舉這麼多的類別呢?這是我的問題。

首先,我們得承認,我們是人,所以常常以人的本位作出發點,因此一提到眾生,就聯想到你我以外的所有人類叫做眾生。這原不能說不對,所有的人類都屬於眾生,都可以叫做眾生。可是反過來講,眾生這個名詞,並不只限於人類,讀過佛學的人至少曉得有六道輪廻,在六道中有情感的生命,都屬於眾生。所以,在天道的有情是眾生,人道、鬼道、畜生道、阿修羅道、地獄裡受苦的有情,也都是眾生。

有的大德在解釋《金剛經》一切眾生時說:更深一層講,天道又可分為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這些天界的也都是眾生。所以佛說,若有色、若無色,說修禪定修到某種程度,有所謂識無邊處天、空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這裡的有情也是眾生。因此,佛列了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這種解釋也不能說不對。可是,我覺得這還不是佛陀的本意。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佛在講《金剛經》時,這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都已具有阿羅漢的資格,他們不但對於四生六道早已明白,就是禪定中的各種境界也已了然於心。所以,我的淺見是,佛陀在此處要指出的一切眾生之類,不僅僅是有情的眾生,還包括了無情的眾生。

所謂的無情,就是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沙石以及人造的飛機、汽車、電腦、房屋,一切統統包括在內。因為一定要徹底證悟,一切有為法,包括有情無情,都如夢幻,都不真實,没有自性,一切是空寂,才是證入本具的空性。所以單單說有情是空寂,也即是所謂的滅度,還是不夠;要無情的現象、無情的有為法也一切空寂,也都滅度,方才到家。但一般人,包括那時候的大比丘們,難免還因習氣未盡,偏重在有情方面而忽略了無情,所以佛陀不厭其煩的列舉了這許多類別,其中如濕生、化生、有色、無色、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都可說是包括了有情與無情。

「眾生」這個名詞,若照原義解釋,就是眾緣和合而生。眾生就是各種因緣和合起來的現象。這和佛陀教化我們「性空緣起」的根本教義完全符合。所以,佛陀並不單說一切眾生,也不說一切眾生若有情、若無情,而詳細的列舉了有情、無情的各種可能分類。我的淺見是,佛陀就是想引起聽法的人好好地想一下此中涵義,還希望各位大德指正。

在這裡還得聲明一點,我這個解釋並不是說《金剛經》裡提到的眾生,都應該包括有情、無情的解釋,其中也有單指有情而說的。因為有情是眾生的一部分,所以有情可以叫做眾生,甚至於也有單指人類而說的,因為人類也是眾生的一部分,也可以叫做眾生。但是要證入空性,則必須照見五蘊皆空,有情、無情都包括在内。換句話說,一切眾生之類,都如空花夢境,都是虛妄,都不真實。所以,佛說「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修無相因,方成無相果

在繼續研究滅度眾生前,我想先介紹一個極重要的佛教教理──修無相因,方成無相果。

從前清朝時候的讀書人,心目中最高的目標是中狀元,這個目標很單純也很明顯。現代人進了學校,目標就没有這麼顯著。不過許多有聰明才智的年輕人,也抱著一個目標,要讀碩士、讀博士。尤其哥哥姐姐是博士的,我也要做博士。我們學佛的也不例外,也有一個最高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是成佛。

我們是在六道中輪迴流轉的有情,要成為悲智兩足尊的佛,就脫不了因果的自然定律。換句話說,要有成佛的果,就必須有成佛的因,而我們現在在六道之中,所能做的就是成佛的因。這個教理,我將之歸納成三句話──佛是無相的果,不著相的果,所以要成無相的果,一定要種無相的因。換句話說,要修無相的因,方能成無上的果,方能成佛。

「相」這個字,簡而言之,就是凡是一切相對的、有對待的一切,凡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所能感覺到任何色、聲、香、味、觸的現象,及人的腦筋所想到的任何思想、觀念,可以用「有」及「無」來分別的,都是相,或者是有相。各位請注意,有相的因,祇能得有相的果。一切有相的因,不論是善的,或是惡的,都不是成佛的因。要修無相的因,方能成無相的果,方能成佛。各位,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不是成佛,而是在阿隬陀佛的大悲願力加持之下,去修無相的因,而後方能成無相的果,方能成佛。

各位請注意,我說「要修無相的因,才能得無相的果」,無相的果就是成佛的果。這幾句話是我們人類所能表達的語言。可是,如果我們一直認為有一個無相的果可以得到,或者因今天修了一個無相的因而感到高興,這就已經不是無相,而是有相,是一種執著。什麼是執著呢?執著就是心中起了「有」或「無」的相對觀念,起了「好」或「壞」的相對觀念,這種相對觀念就是執著,就成為有相,也就是顛倒。而我們常講「絕對」這兩個字,事實上和相對是一樣的。因為絕對這個名詞是由相對而來,試想若没有相對,又怎麼會有所謂的絕對呢?換句話說,我們凡夫的起心動念都離不了相對的觀念,那麼該怎麼辦呢?

各位可曾聽過,「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這句成語?種田、種花、種菜等,只要你澆水、施肥、除草做得勤,依因果規律,自然有好的收穫。倘若揠苗助長,反而得到反效果。各位如能這樣體會,就能悟出什麼是無相之因。

《金剛經》裡,佛陀教我們如何降伏妄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就是教我們耕耘的方法。做人如此,學佛更要依佛陀的教導,令一切眾生皆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而心中没有眾生的觀念,没有我是在做善事的觀念,没有這是一個受過我恩惠的人的觀念。當然,更不要幫了人之後,起了後悔或懊惱之心,這才是所謂修無相之因。

最近修改時間 : 2024-04-30 06: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