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禪》18-明鏡心 文/連亮森

0
點擊 1091
發表於 2013-08-24 18:12:27

《生活禪》明鏡心

作者:連亮森

發表於:2001年07月

在風行一時的「哈利波特」小說第一集中提到有一面「意若思鏡」(221頁)是一面神奇的鏡子,有人面對它時,看到了自己已不在人世的親人,有人看到了自己擔任足球隊長並拿著冠軍獎盃。這面鏡子不是看過去,也不是看未來,其實它是看到了人們心裡最深沉、最迫切的慾望,可稱為「欲望之鏡」。然而,這面鏡子既不能教給我們知識,也無法讓我們看到真相。人們在它前面虛度光陰,被他們所看到的景象迷得神魂顛倒,或是逼得發狂,因為人們不知道自己看到的究竟是事實,還是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妄想。因此許多人在這鏡子前面流連忘返,活在虛幻的夢境裡,因而遺忘了現實生活。書中還特別提到,唯有世上最快樂的人,才有辦法把這面意若思鏡當作普通鏡子使用,也就是說,當他面對鏡子時,他看到的是自己真實的形貌。

雖然這意若思鏡是小說中的虛構情節,然而不正反映了人們為了追尋慾望而迷失自我,看不到自己真實的面貌。人們為了追尋名利、權勢、地位、愛戀之人等,流連忘返,活在虛幻的夢境裡,不得自在。所謂世上最快樂的人,即是無欲無求,猶如面對意若思鏡,隨時看到自己真實的本來面目,大安自在。

因此,在真實的世界裡,其實人人心中都有一面意若思鏡,心中有任何慾望,就反映出各種境界,心隨境(鏡)轉,流連在各種情境當中,迷失自我,復又起種種追尋(慾望),疲於奔命,而不得自在。其實不必追尋,因為本來就不曾失去,祇是被慾望的幻境所迷惑,祇要放下心中的各種慾望,自然不會迷失。這時意若思鏡,頓成明鏡,真實的照見本來面目,無得亦無失,心無罣礙、安詳自在。

據說閻羅王亦有一面審判之鏡,人們在它面前會照出生前所作一切善惡之業,無所遁形。然而現代科學研究瀕死經驗,根據曾死而復活者的描述,多經驗一共同現象即是「生命回顧」;亦即在瀕死過程中,會見到自己這一生一切的行為,包含加諸在他人身上之一切善、惡言行,以及我們的言行對他人又造成甚麼樣的後果,全部一一在目,猶如快速瀏覽錄影帶一般,歷歷清楚,毫無遺漏。或許這就是傳說中閻羅王的審判之鏡,其實審判之鏡,也就是自己的心識,就存在自己心中,一切的善惡業就記錄在自己的心識中。「終極而言,一切審判都是發生在我們的心中,我們既是主持審判的人,也是接受審判的人。」(西藏生死書363頁)

因此,為了不讓自己心中受慾望左右,又不要因自己的身口意造作惡的言行影響他人,我們心中應時時裝設一明鏡,時時勤拂拭,勿使成為「意若思鏡」,受慾望左右。即如禪宗知名偈語: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能做到這個程度,修心養性的功夫就很高了,時時檢討自己自心是否受到牽纏、迷惑,不得自在?然而在禪宗,這尚非最高境界,當在進一步了知一切心念、一切外境皆是虛妄,本來無我;也就是連自心明鏡亦是虛妄,這才能更上一層,即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偈語: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然而,在佛教中此亦尚非最高境界,因談「無」恐易落入偏「空」的境界。若能「亦空亦有、非空非有」才能更上一層,達不可思議境界。這已遠非文字所能描述(所以禪宗說「不立文字」)。

最近修改時間 : 2024-05-08 0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