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高僧大德的故事》- 惟政(黃牛禪師)
轉貼自:www.lianhua33.com
惟政(黃牛禪師)
惟政小時在錢塘資聖院學習時,有人教他祈禱觀音以求蔭護,他不屑如此,辭謝道:“怎麼忍心偏私自己呢?”這事做為美談廣泛傳揚,郡中人朱紹安一聽便讚歎不已,找到資聖院,要以錢財助他,他不由慨歎道:“古人以清機密旨度人,現在卻相反,連黃白之物也用上了,比古人差遠了。”朱慚愧而退。
惟政不重衣冠,甚至自甘其苦,他身著破破爛爛的氈袍,周圍人對他很是怠慢,他見狀只是說:“佛乎佛乎,儀相云乎哉?僧乎僧乎,盛服云乎哉?”——佛講求過儀表?僧穿鮮衣美服做什麼呢?後來有人願奉他四時用度,並讓他承繼前任本如的院務,他又辭謝:“我聽說過托缽乞食的,沒聽說過安安穩穩地坐著享受的。也聽說過遍參諸祖以求開悟的,而沒聽說邊廢棄修學自充為能的。何況我正是氣血旺盛筋骨矯健之時,哪能退守屋內像經過秋霜一樣沒有活性呢?”從此便離開寺院,遍訪名師。
他東上天臺,不久又轉向經山,參詢老宿惟素。惟素正主管功臣山靜土院,他便留下來長久地輔佐,後來便承繼其位。惟政為人清高,卓爾不群,而自律謹嚴,非戒法規定的不說不為。名公巨卿對他日漸推重。
侍郎蔣堂出鎮錢塘,與他相當友善,他每每去拜訪蔣,總是騎一黃牛前往,牛角上掛著瓶、盂等物,市人像看雜戲一樣,在街邊探頭探腦地擠著來瞧熱鬧,但黃牛上的和尚面容安祥,微睜二目,毫無不自在的表現,沒什麼好看的,轟轟而來的只得紛紛散去。到了郡庭,惟政才下牛,然後與主人笑談終日。一天,蔣請求:“正趕上有過客途經此地,明天府裡有會,上人奉持戒律森嚴我知道,但能否為我稍稍多留一天,有上人在談話才清雅高妙。”惟政見他說話懇切,便答應下來。但第二天派人來請,他早已走了,再看桌上有一張偈子。蔣堂看過沉吟道:
“昨日曾將今日期,出門倚杖又思惟,為僧只合居岩穀,國土筳中甚不宜。
嗯,禪師確是閑雲野鶴般的清雅人物,我等俗物有緣與之相見已屬萬幸,更何求其他?”
後來他贈詩給惟政:
禪客尋常入舊都,黃牛角上掛瓶盂。
有時帶雪穿雲去,便好和雲畫作圖。
惟政自己也有詩作:
貌古形疏倚杖藜,分明畫出須菩提。
解空不許離聲色,似聽孤猿月下啼。
就這樣,惟政不是騎黃牛入城,便是在田中修行,但更多的時候是在山中。他有一偈寫道:
“橋上山萬重,橋下水千里,惟有白鷺鷥,知我常來此。”
他也不斷著述,集平生所為《錦涇集》三十卷。他的書法也好,著名詞家秦少游一見必定收集。他冬天不生爐火,而是用蘆花做成毬,將腳伸進去,客人來了也照樣。主客常常是通宵達旦地清談雅論。每到夏秋,又好賞玩清月,經常盤腿坐在裝水的大盤中,隨明月的升落轉動其盆,吟笑達旦。九峰韶禪師客經此處,因旅途勞頓,到晚上倒頭便睡。惟政將他拉起,來到院中。此時正是月色如水,松竹影子,錯綜斑斕,不禁歎道:“有如此美妙的月光,但塵世間芸芸眾生終日煩勞,能賞玩者有幾人呢?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你我何不到院中走走,這樣才不負終古不變的月色。”韶禪師只得唯唯。許久,惟政才喚童子,韶禪師已有些饑餓,以為童子要拿來些吃的,頓時興致高漲起來。等急不可耐地接到手裡,是一杯橘皮湯,不由得沖惟政苦笑道:“是不是有點兒太清了?”惟政哈哈大笑:“杯中清湯,松間清風,天上清月,不是很好嗎?”
日子久了,也碰見機敏的人。一次有位前來參學的行腳僧不解地問:
“上人以禪師名世,但為何從不談禪呢?”
惟政見此人眼力非凡,不由慨歎,多少人來了又走了,從未問過他如此“淺顯”的問題。於是與他仔細說講來:
“禪機存在哪裡呢?在言語中嗎?那麼言語又在哪裡呢?佛法傳揚,有賴說講,但說講太多不是蒙蔽所說嗎?我又何必去費言語?你看那風花雪月,看那草木蟲魚,世間萬象,何處不暗示著禪機呢?言語有間斷,萬物從來便是生生不息,無窮無盡……你當沉入其中,用心參悟,莫被浮辭虛語所誤。……”明月升上東山,清風將這師徒的問答融入草蟲的鳴聲之中。
皇祐元年(西元1049年) 六月八日 ,惟政靜靜地對徒眾說:“靜與動相對,動靜互變,無始無終。我這一動就是六十四年,現在該靜一靜了。但本來動靜又在哪裡呢?”說完便圓寂了。

友站連結 : 集氣光明心燈 天一網路電視台 智慧佛教電視台 中華佛教居士會 全球助念室 寶篋印祈福網 世界和平吉祥塔 佛光山 中臺禪寺 慈濟全球資訊網 法鼓山 靈鷲山 靈泉禪寺
圓光禪寺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 中國宗教學術網 中華宗教文化交流網 佛教在線 諾那‧華藏精舍 全球助念網 中國佛教會 香光尼眾佛學院 世界佛教僧伽會 佛教弘誓學院 福嚴佛學院 圓光佛學院 MWR世界宗教博物館 香光寺 勸化堂 靈泉禪寺 慧日講堂 光德寺
台灣靈嚴山寺 元亨寺 西蓮淨苑 十方禪林 慈光寺 文殊講堂 大慈佛社 海明禪寺 清明寺
金龍禪寺 佛陀紀念館 佛陀教育基金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