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故事:大勢至菩薩頭頂上寶瓶的來歷
大勢至菩薩頭頂的肉髻上
有一寶瓶
觀世音菩薩的頭冠間
有一尊立著的化佛像
而大勢至菩薩頭上的肉髻頂上
頂著一個寶瓶
盛諸光明,這盛字念作陳,裝也,她的瓶子裡面,裝著光明。
裝光明有什麼用呢? 普現佛事,即種種的佛事,都能在那光明中顯現出來。
例如念佛拜佛,或者講經說法,或是打齋供眾,凡是三寶的事,都叫做佛事,都能在寶瓶的光明里面現出來。
大勢至菩薩另外一個德號,叫做無邊光菩薩,她的身光能照見十方世界,而且她身上每一個毛孔的光,都能照見十方世界,那她又何必在頭上頂一個瓶子,瓶中裝光明現佛事呢? 這有一個大原因在裡面。
那瓶子裡面,最初不是盛著光明,是盛她父母的遺骨。
她聽見阿彌陀佛說:父母的恩最重,當兒女的慾想報答父母恩,很難報答,必須自己修行辦道,把父母度脫三界,這樣才能報答父母恩。
大勢至菩薩最初發心修道之時,她的父母早已棄世,若是父母在世,她還可以勸導父母信佛、修行,使父母了脫三界,可是她的父母已經棄世了,她想起來,這是最大的遺憾。
她要怎樣才能報父母恩呢? 於是將她父母的遺骨,用瓶子盛起來,頂在自己的頭上,來修行辦道,將自己修行辦道的功德,時時迴向父母,祈求三寶加被她的父母能夠得道,超出三界。
那時候大勢至菩薩初發心出家,還是個凡夫,她父母的遺骨,亦是凡夫的骨頭,因為大勢至菩薩勇猛精進辦道之故,她自己轉凡成聖,成了大菩薩。
她每天修行辦道,每天給她父母迴向,因此那瓶子裡面,她父母的遺骨,亦起了變化,本來她頭頂上的瓶子,是個凡夫用的瓶子,這時候變成一個寶瓶,她那父母的遺骨,是凡夫的骨頭,這時候也變了,變成一片光明,骨頭化了化成光明。
大勢至證了菩薩果,能運用種種神通變化,利益眾生,她父母的遺骨,變成了光明,亦能夠神通變化,普現佛事,利益眾生。 這就是大勢至菩薩頭頂上寶瓶的來歷。
#大勢至菩薩是如何修習念佛法門的⁉️
在楞嚴會上,二十五位大羅漢、菩薩各自介紹自己修正圓通的方法,隨彌勒菩薩之後,大勢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介紹自己親證念佛三昧的經過。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大勢至菩薩在因地發心修行時,得蒙超日月光佛傳授了念佛法門。 大勢至菩薩接著向與會大眾揭示了佛與眾生的兩種關係。
⚫︎親友喻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佛長劫以來,如同親友般,專心憶念眾生,而眾生卻旁騖忘其親友,從未憶念過佛。 佛對我們“若逢”“或見”,而我們卻“不逢”“非見”,一意專忘。
佛以大悲願力,遊行世間,化現種種身形,度脫眾生,而眾生往往對面不相識。
其中著名的例子就是淨土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他是阿彌陀佛再來。 五代時,大師住持淨慈寺,當時作為護法國王的錢俶王,設千僧齋。 第一個座位一般是留給聖僧的,而不起眼的長耳和尚竟坐了上去。 用齋完畢,錢俶王問永明延壽大師,今日有沒有聖僧來應供? 永明延壽大師說有,長耳和尚就是定光佛。 錢俶王趕緊派人把長耳和尚追回來,追到山上,長耳和尚突然回頭說了句,彌陀饒舌,就進入山壁之間,找不到了。 這時大家才意識到原來永明延壽大師就是阿彌陀佛,趕緊回去,結果永明延壽大師已經圓寂了。
還有豐乾和尚、寒山、拾得是阿彌陀佛、文殊、普賢再來,萬回、寶誌公、布袋和尚、濟公和尚都是佛菩薩示現,而眾生卻不曉其情。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行影,不相乖異。”
我們這些在三界六道中輪迴,身心憔悴、苦不堪言的浪子,當我們迴光一念,去唸佛時,“二人相憶”,就與佛感應道交了,思念深切,“二憶念深”,就能與佛生生世世如影之隨形,永不捨離了。
⚫︎母子喻
大勢至菩薩繼而比喻,“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本來我們與阿彌陀佛是母子一源,生佛同體。 阿彌陀佛如同慈母憶念子女般,憶念著我們。 但我們卻專忘、逃逝,棄父母不顧,流浪三界,假使慈母日思夜念,又有何用?
世間父母對子女只能一世盡其養育,而佛是眾生的大慈悲父,對我們的恩德超過世間父母千萬億倍,生生世世追隨眾生,用種種善巧,救度我們出離苦海,《悲華經》等經典中都記載了佛救度眾生的公案
《淨土聖賢錄》記載:獅子國(今斯里蘭卡)中有一個島嶼,居住著五百多戶漁民。 有一天海中游來了一大群魚,只要漁民念南無阿彌陀佛,魚就會靠近,任人捕殺,煮魚吃的時候,念佛越多,魚的味道就越好,念佛越少,味道就越差。 於是漁民為了使魚肉鮮美,都開始念南無阿彌陀佛。
後來島上一個老人提前往生了,幾個月後老人從西方歸來,告訴眾人,他已經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些魚是阿彌陀佛為了引導我們念佛而變化的。 你們不要愚癡了,看看你們吃的魚骨頭都是蓮花,大家一看,果然是蓮花,島上的漁民深受感動,於是開始一起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了。
從祖師的語錄中,我們也可體會一些佛的慈悲:
“皈命世尊,無量光壽,誓重如山,慈逾於母。為我現身,為我垂手,證我發心,滅我宿垢, 醒我愚癡,淨我身口,惠我寶蓮,出我險有。天未足高,地未足厚。我其云何?焚香稽首!”《徹悟禪師語錄》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當我們開始憶念阿彌陀佛的時候,母子相憶,如磁吸鐵,感應道交,我們就被阿彌陀佛的大願之海緊緊攝受,安住在名號的無上正真之道上。
“母子歷生,不相違遠”,我們就與阿彌陀佛永遠不相分離了,再也不是背覺合塵、舍父逃逸的窮途浪子了,而是當之無愧的大富長者之子,是極樂世界無盡財產的合法繼承人,是阿彌陀佛的法王子。
超日月光佛向大勢至菩薩傳授的念佛三昧,通過親友喻和母子喻的展現,體現著一種淨土情懷,是我們念佛的重要依據。
當我們像大勢至菩薩那樣“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制心一處,念念佛號無有間斷地稱念這句名號,就能單刀直入,“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激發出我們本具的無量光壽的德能,轉佛的功德為自功德,“如染香人,身有香氣。”當下,我們就是一個“香光莊嚴”的念佛人。
大勢至菩薩深知念佛法門的勝妙殊勝,以他所證的同體大悲之心,如今在此娑婆世界的五濁惡世,“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3
只有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要在今生成辦往生大事,然後老實念佛,盡最大努力持佛名號——這樣真正的念佛人,才會同大勢至菩薩感應道交,被大勢至菩薩所攝受。 如母憶子不間斷,感應道交難思議。 淨念相繼,篤修淨業。 如此,在世為人中之芬陀利華,末後為極樂海會之嘉賓。 庶不辜負此難得的人身、難聞的佛法及難遭的最勝第一的念佛法門,庶不辜負阿彌陀佛十劫的垂手等待。
還有什麼事情比這個更重大呢?
一心皈命,我佛阿彌,大誓大願,大悲大慈。 胡為乃爾,直至於斯,身為我現,手為我垂, 罪容我懺,名許我持,拔我之苦,覺我之迷, 護我以念,接我以時,資我法乳,育我蓮池, 親授我記,常為我師。 佛其如是,我複何之? 萬緣東謝,一意西馳。 虛空可壞,此志不移!